6月16日,由中國抗癌協會主辦的CACA前沿播(第16期)在線上成功舉辦。本期聚焦于中樞神經系統腫瘤領域重大突破,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于洋團隊與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所石瑋團隊分享了其在國際頂尖期刊 Nature 發表的關于星形母細胞瘤相關融合基因通過共性機制啟動腫瘤發生的最新研究成果。

圖片

  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亞洲腫瘤學會主席、世界整合腫瘤學會會長樊代明院士,遼寧省腫瘤醫院樸浩哲教授、中山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牟永告教授、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楊學軍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王煥民教授等出席會議并參與點評討論。會議由廣西醫科大學副校長趙永祥教授和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彭小忠教授共同主持。

圖片

  趙永祥教授主持會議

圖片

  彭小忠教授主持會議

  本次會議,中國抗癌協會APP、視頻號、中國醫學論壇報、醫師報、良醫匯、丁香園、醫悅會、樂問醫學、大專家、ONCO前沿等37家媒體平臺參與直播報道,線上超 573萬人次點擊觀看。

  理事長致辭


圖片

  樊代明院士致辭

  樊代明理事長在開場致辭中重申了欄目遴選內容的三項核心標準,一是所有成果均發表于Nature、Science、NEJM、JAMA等國際頂級期刊;二是研究人員主體由中國本土團隊引導,切實體現中國學者智慧與中國患者利益;三是入選研究須與CACA指南和Holistic Integrative Oncology(HIO)密切相關,確保科研成果切實服務于臨床決策CACA前沿播旨在打造中國原創腫瘤研究走向世界的學術窗口,自欄目創立以來,已成功推動多項前沿突破性研究的內容共享,展現出中國腫瘤學界從數據貢獻者向學術引領者的躍升。

  樊代明理事長特別強調,此次聚焦的星形母細胞瘤發病機制及潛在臨床治療措施報告,正是基礎研究與臨床指南相互推動的典型范例,有望于更新星形母細胞瘤臨床指南,推動精確臨床診斷。

  背景介紹及概念

圖片

  石瑋教授作報告

  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所石瑋教授介紹了研究的背景及科學概念。星形母細胞瘤是一類好發于兒童及青少年的中樞神經系統腫瘤,由于缺乏對其分子機制、細胞起源的探究,目前治療方式受限于手術切除及常規放療和化療輔助,臨床精確診斷及個性化治療阻礙重重。世界衛生組織將MN1基因融合確立為星形母細胞瘤的分子診斷標記物,其中常見的融合基因為MN1-BEND2及MN1-CXXC5。但隨后的研究發現星形母細胞瘤相關融合基因并不完全含有MN1基因,其N端融合蛋白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基于以上研究背景,這項工作的研究目標聚焦于星形母細胞瘤相關融合基因的分子生物學功能及其是否驅動并如何驅動星形母細胞瘤進展。

圖片

  樸浩哲教授點評

  樸浩哲教授指出,星形母細胞瘤的靶向干預一直是未解之謎。這一項研究聚焦于星形母細胞瘤中融合基因的分子功能探究腫瘤細胞起源及分子機制,對這一罕見腦腫瘤的治療帶來了希望之光,未來基于分子分型的個體化治療或將成為星形母細胞瘤臨床治療的新標準。

圖片

  牟永告教授點評

  牟永告教授指出,這項研究聚焦于探究融合基因突變驅動腫瘤進展的分子機制及腫瘤細胞起源,破解了該病的核心分子發病機制(“融合基因趨同致癌”),統一了對疾病本質的理解,更為星形母細胞瘤的廣譜療法提供了理論基礎。同時,牟教授指出,原發于中樞神經系統不同區域的星形母細胞瘤是否具有相似分子機制仍有待進一步探究。

  研究結果及創新點

圖片

  石一星博士作報告

  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石一星分享了研究結果及創新點。團隊在腫瘤細胞起源層面,通過轉基因小鼠模型、胚胎電轉、體外細胞實驗等證明星形母細胞瘤起源于產生抑制性神經元的腹側神經干細胞,并通過Olig2基因規避融合蛋白所引起的細胞死亡。此外,團隊分子生物學角度首次證明了星形母細胞瘤相關融合蛋白MN1-BEND2及MN1-CXXC5直接結合相似DNA以轉錄因子角色調控基因表達。通過構建含有星形母細胞瘤相關融合基因的轉基因小鼠模型及人源性神經干細胞模型,進一步證明了融合蛋白通過直接結合腫瘤相關基因中CGTT序列上調星形母細胞瘤特異性基因表達,抑制神經干細胞分化,驅動星形母細胞瘤發生。

圖片

  楊學軍教授點評

  楊學軍教授發表了深刻點評,并指出該腫瘤臨床上極為罕見、過去常被套用于膠質母細胞瘤的治療模式,其生物學本質長期模糊。本次研究首次明確其來源于腹側神經干細胞,揭示了融合基因的關鍵致癌機制,并挑戰了“星形母細胞瘤”這一傳統命名。楊教授強調,該成果或將在下一版WHO分類中引發變更,并具有潛在的診斷及靶向治療價值。他呼吁未來結合分子標志物、血腦屏障穿透性藥物等策略,推動罕見腦腫瘤的精準診療進展。

圖片

  王煥民教授點評

  王煥民教授對研究給予高度評價,認為研究團隊通過構建創新性的轉基因小鼠模型,揭示了融合基因介導的星形母細胞瘤形成機制,不僅為罕見腦腫瘤的發生提供了全新解釋,也啟發了對兒童胚胎性腫瘤本質的深入思考。王教授強調,相較成人腫瘤,兒童實體瘤多為胚胎源性,突變率低、以染色體結構變異為主,分子分型在精準診療中意義重大。他呼吁未來將這類基礎研究延伸至更廣泛的兒童腫瘤類型,為靶向治療開辟新路徑。

  臨床價值與后續研究方向

圖片

  于洋副研究員作報告

  中國醫學科學院基礎醫學研究所于洋副研究員闡述了研究的臨床價值與后續研究方向,強調了研究工作在診斷及治療方面的潛在臨床價值。首先,團隊開發了首個動物模型和細胞模型,為研究星形母細胞瘤的融合基因功能及篩選治療靶點提供了平臺;其次,通過精準定位BD2結構域,研發出具有高特異性的單克隆抗體,顯著提升了星形母細胞瘤在組織學診斷中的準確性;此外,該研究發現PDGFRA通路在腫瘤中的異常激活,并初步驗證了臨床治療中安全性良好且具有血腦屏障穿透功能的PDGFRA小分子抑制劑在體外模型中具有強大治療潛力。于洋教授還強調,細胞亞型對融合基因突變敏感性存在明顯差異,提示中樞神經系統發育背景決定了腫瘤發生的易感性,為未來精準靶向治療策略提供了重要理論基礎。

  理事長總結

圖片

  樊代明院士總結

  樊代明院士高度評價了這項工作中基礎與臨床的深入交流,強調二者融合對推動腫瘤診療發展的重要意義。他指出,長期以來基礎與臨床各自為政,影響了研究與轉化效率,而此次會議實現了臨床和基礎良好的互動,展示了未來神經腫瘤研究的正確方向。同時,他也肯定了點評專家提出的關鍵問題與建議,認為對星形母細胞瘤等罕見腫瘤的精準診斷與機制研究具有重要推動作用。

  樊代明院士進一步指出,理解腫瘤發生本質應從發育和進化視角出發,腫瘤可能源于特定階段的干細胞異常演化。他呼吁將不同器官的母細胞瘤統一納入研究框架,比較其分子共性與特異性,有助于揭示其發生的共性規律。同時,他提醒基礎研究需謹慎對待體外細胞模型的局限性,強調臨床標本與人源數據的重要性,并指出動物模型與人體在發育機制上的差異不可忽視。倡導開展更系統、更真實的研究路徑,為臨床腫瘤診斷及治療提供更佳準確可靠的理論基礎。